根据世界卫生组织(WHO)的统计结果(1985),发达国家患病率为5‰~25‰,发展中国家为46‰。我国12个地区(1982)精神发育迟滞调查结果,总患病率为3.33‰,7~14岁组为5.27‰。1988年全国8省市0~14岁儿童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为:该障碍总患病率为12‰,城市为7‰,农村为14.1‰,男孩患病率城市为7.8‰,农村为14.3‰;女孩患病率城市为6.2‰,农村为13.9‰;轻度最多,占60.6%,中、重、极重度占39.4%。
精神发育迟滞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智力低下和社会适应困难。智力通常也称为智能,主要包括既往获得的知识、经验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和经验解决新问题、形成新概念的能力,它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,在现实社会中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而逐渐形成的。
智力水平的高低以智商(IQ)来反映,智商(IQ)=(智龄/实际年龄)×100,可用多种方法予以评定。社会适应能力是人类适应日常生活、工作、家庭、社会等各方面要求所需要具备的能力,包括:日常生活技能、独立生活和自给自足能力、社会交往技能和责任能力等,可用社会适应能力量表予以评定。
根据智力水平的不同,精神发育迟滞共分为轻度、中度、重度和极重度四级,各级临床表现如下:
(一)轻度
约占该障碍的75-80%,智商范围为50-69,成年后智力水平相当于9-12岁正常儿童。该类患儿在婴幼儿期症状并不突出,只是说话、走路等较正常儿童略微迟缓,因此不易被识别。上学后可学会一定的阅读、书写及计算技能,但因患儿记忆力、理解力、抽象概括能力等均较差,因此,学习困难往往很明显,小学三年级后,各门功课难以及格,不能完成普通小学学业。患儿言语能力无明显障碍。在儿童少年期,可学会一般的个人生活技能,生活可自理,有较好的独立能力,并能学会一般家务劳动。成年后可学会简单的手工操作,大多数可独立生活,还可建立友谊和家庭。但因为他们应对困难能力差,在遇到不良刺激时易出现反应状态,因此,常常需要加强支持和指导。该度患儿一般无神经系统异常体征和躯体畸形,少于半数的患儿有可确定的生物学病因。
(二)中度
约占该障碍的12%,智商范围为35-49,成年后智力水平相当于6-9岁正常儿童。该类患儿在婴幼儿期言语和运动发育即明显落后于同龄正常儿童,而且,言语发育最终能够达到的水平也很有限,患儿虽然能够掌握简单生活用语,但词汇量少,言语简单。患儿记忆力、理解力、抽象概括能力等也均很差,虽略具学习能力,经过长期教育训练,部分患儿可学会少许非常简单的读、写或计算,但很难适应普通小学生活,很难达到小学一、二年级的学业水平。患儿社会适应能力差,个人生活技能较早就表现出困难,如卫生习惯的养成和穿衣、进食等能力的培养。成年后不能完全独立生活,但可学会自理简单生活,在监护下可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。该类患儿多由生物学因素所引起,部分患儿伴有神经系统异常体征和躯体畸形。
(三)重度
约占该障碍的8%,智商范围为20-34,成年后智力水平相当于3-6正常儿童。该类患儿在婴幼儿期言语及运动发育较中度患儿更落后,说话、走路均很晚。言语功能受损更严重,只能学会一些简单词句,词汇贫乏。患儿记忆力、理解力、抽象概括能力均极差,难以建立数的概念,不能接受学习教育,也不会辨别和躲避危险。情感幼稚。虽经长期反复训练可学会部分简单自理技能,如:自己进食和简单卫生习惯,但成年后生活不能自理,终生需人照顾。该类患儿往往由显著的生物学因素所引起,并常伴有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和躯体畸形。
(四)极重度
约占该障碍的1-5%,智商范围低于20,成年后智力水平低于3岁正常儿童。该类患儿发育极差,走路很晚,部分患儿终生不能行走;无语言或偶说简单单词。记忆力、理解力等较重度更差,不能分辨亲疏,不知躲避危险,情感反应原始,只能发出一些表达情绪和要求的尖叫或喊叫。社会适应能力极差,并且难以从教育训练中获益,完全缺乏生活自理能力,终生需人照顾。该类患儿几乎均由显著的生物学因素所引起,并常有明显的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和躯体畸形。多数患儿因严重躯体疾病等早年夭折。 |